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翻译
原文
魏晋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现代汉语译文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后世aves的典范,因《诗经》中他游历各地而闻名。
- "少年罕人事": Young boys rarely interact with the world's people.
- "游好在六经": He finds solace in his love for learning through the six classical texts (《诗》、《书》、《易》、《礼》、《乐》、《春秋》)。
-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He keeps finding knowledge, but finally gets no satisfaction.
-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He finally settles with his convictions, and experiences the harsh realities of life.
-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The house he built is cold and damp, and there's no fresh grass in front.
-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He wears a coat but stays up all night, and finds it hard for the morning chickens to call.
翻译赏析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本是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饮酒》诗是他内心活动的缩影。
-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从一个角度来看,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似乎保持着对世俗的兴趣,但他却常常感到困顿和迷茫。“游好在六经”展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关注与热爱,这也间接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知音缺失。 -
"百草没前庭。"
这一句描绘了他在隐居时因功名而被世俗所困,陷入荒凉的生活状态。 -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这一幕展现了陶渊明即使在孤独的夜晚中仍需承担起守护自然的责任,同时也在感受一天的不眠与不安。
主要主题
陶渊明的思想核心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不为功名所困,而是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精神的自由和对生命的敬畏中。这种内心的高度沉着,体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处世态度和“与天地并生”的哲学思想。
文化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时代之一。当时的社会矛盾(如文人与士大夫之间的对立)使得许多思想家如陶渊明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创作。《饮酒》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活动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他对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宁静的向往。
总结
《饮酒》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更是一部反映陶渊明内心世界的思想展现。通过隐居生活中的坚持与豁达,他证明了人类在追求美好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的方式。这或许就是陶渊明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在精神的自由与世俗的困顿之间寻找永恒的答案。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