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课时:《静夜》
一、教学目标
- 掌握《静夜》两诗的韵脚和节奏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通过比较分析,掌握新诗押韵的不同方式以及不押韵的美。
- 提高学生对神话传说和诗歌艺术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 《静夜》赏析
- 第一节: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 出自:郭沫若
- 内容:诗人试图通过实写描绘月光朦胧的自然景象,但最终引出对月流珠的思考。
-
第二节: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 出自:郭沫若
- 内容:通过虚写揭示对神话传说的联想与向往。
-
《夕暮》赏析
- 第一节:月光与影子
- 出自:郭沫若
- 内容:新诗《夕暮》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晚景,诗人试图通过比喻揭示美好的童话世界。
-
第二节:钢笔与月亮
- 出自:郭沫若
- 内容:通过虚写与联想,完成对钢笔与月亮之间联系的理解。
-
作业评讲
-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诗的特点、主题以及押韵方式。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互动解答。
三、板书设计
| 节目 | 内容 | |------|------------------------------------| | 1 | 站在月光下的松林,白云托起一串疏星。 | | 2 | 夏夜的海雾中,鲛人轻盈地游向远方。 | | 3 | 奇妙的夜晚,月光与影子编织成一张美好的网。 | | 4 | 绳索中的银蛇,织就永恒的诗篇。 |
四、教学方法
- 分层次讲解:先从第一节到第四节逐一讲解,注重押韵和节奏感。
- 比较分析:通过《静夜》和《夕暮》两诗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新诗的艺术魅力。
-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增强课堂参与度。
五、作业
- 请每位学生完成一首新的诗,并在后边写一段评述。
- 讨论改写的理由与意图,提升诗歌创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这首诗,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如何表达情感和理解自然景象,还能够通过虚写与联想,完成对神话传说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一堂既知识又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课,期待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思考并写出自己的作品!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