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以下是根据原文改写后的三篇不同文章: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参观庐山大好风光。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庐山的美景,我们选择了一首古诗来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就是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诗中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山中的景象,让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板书主题:苏轼(宋)《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出示庐山图片和西林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庐山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读通诗顺
(1)学生自读诗歌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再读,感受不同。
(1)引导学生轻声读这首诗,并观察其行数变化,思考从上到下或左右的读法。
(2)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
四、品读,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
(1)引导学生质疑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疑问,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2)联系作者简介,引发对古诗的深层理解与思考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苏轼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或人生智慧。
(2)练习背诵苏轼的这首诗,并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和感受
板书设计: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果 ) ( 因)
(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希望这三篇文章能符合您的需求!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