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敬”与“祭奠”与“改变”的话题才
儿子:
又到清明雨纷纷的时节了,昨晚看到天气预报上的黄色寒潮预警,马上忍不住发给了你。很快外边就起风了,今早上班路上,风很大,我骑着电动车,感觉人和车好像被风掀翻了似的。路上有几处广告牌被吹倒在地了,当时要是有人刚好路过,一定会被砸伤的,想想真可怕。
你可能又觉得妈妈要叮嘱你注意别着凉,走路要注意安全之类的话了。你是否觉得我太婆婆妈妈了,总是把眼光放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根本无视你已经长大的现实。妈妈也知道不该如此对我的儿子不放心,只不过有时候难免存在天下所有母亲都会有的心理,还希望你能理解。妈妈也在尽可能的改变,希望能和你像朋友一样聊天谈心。
这不马上到清明节了,今天我就结合我看到听到想到的一些内容和你聊聊关于“孝敬”和“祭奠”以及“改变”的话题,这个格局应该稍微大了些吧。
最近周围大多是关于祭祀已逝亲人的事和话题,卖纸钱以及其它各类祭祀用品的,身在外地无法亲自给亡故亲人上坟而只能在十字路口画圈烧纸表达哀思的,恰好都在附近的兄弟姊妹相约一块回老家上坟的……? 人们用各自能办到的做法寄托着对逝者的怀念和祭奠,空气中都仿佛染上了一层忧伤的气氛。
与此同时,人们口口相传,或者利用网络媒体电台等凡是能够起到传播作用的各种渠道,谈论着关于祭祖,关于怀念的话题。
有人据此延伸展开了“何为真正的孝”,“厚葬而薄养”,“如何祭奠”等具有深层含义的讨论。观此种种,我不由感慨互联网的神奇力量,让天涯海角互不相识的人在思想上有了交集和碰撞。
科技的进步势必推动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可思议的改变,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众说纷纭的声音里,显示了人类思想上的进步。人们在思考,新旧观念在碰撞。也许有些混乱,可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最终一定是新的替代旧的,该改变的一定会改变。
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不管人类的思想变化有多大,但些东西缺永远不会改变,比如“孝道”,如“爱”,如“亲情”………
似乎说的有点远了,而且这个话题也好像有些沉重。但我觉得身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和荣辱得失。而轻松家常的谈资里也应该渗透一些人类共同拥有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终将要面对的,所以说说又何妨?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开阔些。时不时地观察一下生活,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关心一下他人的悲欢离合,或许真的可以让我丢掉自身的狭隘和淡漠,变得更豁达,更通透一些。
国人对“礼”的追随由来已久,孔夫子对“礼”的坚守也让人们从古至今奉若神明。我们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无不渗透着这位伟人留下的印痕,尤其在农村婚丧嫁娶的仪式里,还处处显示着礼的隆重甚至繁琐。
然而时代毕竟在前进,随着城乡结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思潮和观念不断冲击着旧的一切。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有些正在面临改变,而有些却必须有人勇敢的领先一步。
近年来,国家不断的提倡文明安葬,反对浪费和铺排,这两年更是倡导一种全民性的网上献花等祭祀英烈系列活动。可以说在保持节约,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有许多方式表达对亲人的追思与缅怀。
据说我们临县的一些地方,已经有人简化了亲人去世后的纪念形式。老人安葬完毕之后,当家的儿子便让丧事司仪向亲友宣布,此后的七七灾灾不再举行仪式,到时只是自家兄弟姊妹烧纸上坟纪念一下。听了这话,一般亲友也便明白,今后的祭奠活动可以不用再来参加了。
可想而知,第一个提出这话的人,他的举动势必引起一片哗然,各种非议和指责肯定纷至沓来。如此举动,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人勇气可嘉!
这肯定会让许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那些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他们必须摆出同仇敌忾反对的架势。他们惊呼:太让人震惊了吧!受了一辈子苦和累的老人,就剩下在这世间的最后一程存在感。而自己的子女,却连给他过个周年都不愿意,真是太不孝了!老人若地下有知,该有多伤心啊!
在这群人中,反对最为强烈的的人应该是逝者同辈的兄弟姊妹。他们会谴责死者的儿子,也就是他们的外甥或者侄儿:做事太欠考虑,不把老人的目光放在眼里。这不得惹旁人笑话?怎么老人就养了这么一个白眼狼啊?
有人为此吵闹不休,甚至反目成仇。更有同辈的手足们,也会因为无法接受而抱怨主事的那位:咱又不是给爸(妈)过不起周年,你这不是丢人现眼吗?
据说临县第二位想赴首当其坐开创者后尘的儿子,在父亲去世的葬礼前,终于扛不住亲友的压力向旧俗妥协了。亲友们心满意足,主家感到火烤却又不得不承担妥协的后果。
而另一位则泰山崩于前不改其志,众人再不满,亲友的抱怨指责再多,哪怕为此吵得不可收拾,他当初怎么决定仍旧怎么办。葬礼从简,此后老人的忌日,也始终只是烧些纸钱,点上蜡烛,没有花圈纸扎,不请人诵经,不叫自乐班,没有歌舞和秦腔,摆脱了所有的旧俗。虽然显得寂寥了很多,但他说母亲生前我好好照顾了,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孝敬。亲友说好吧,你有主意!你就犟吧!无情无义的不孝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有人支持效法,也有人反对并且坚决保持旧的做法。这是新事物取代旧现象的必经阶段,而改变将是不可更改的现实。最终当这新的形式被人们逐渐接受的时候,关于“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孝”的讨论,应该会有新的内容吧。
今晚的焦点访谈节目,就讲述了沂水地区政府带领人们改变丧葬陈规陋俗,简化过去繁琐的丧葬流程减轻农民负担节约土地资源的事。起初,这一项工作看起来有些简单,但随着调查不断深入,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
我了解到,社区内的一些村民已经尝试在传统祭祀仪式基础上做一些创新,比如将祭品种类增加到5种,甚至引入了传统的祭品文化元素。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对民众需求的关注与适应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村民对传统祭祀方式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他们可能认为,传统的祭祀仪式过于繁琐,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这种现象正反映出一些社会成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冷静的思考能力。
因此,我呼吁社区内更多的成员能够理性看待这种变化,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共同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好了,又啰嗦这么多,我真该精简自己的语言了!
明天降温很厉害的,你要照顾好身体,我也就不再叮咛了。早些忙完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