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以简练的语言形式创作出的诗歌,因其生动形象且便于传播的特点而广受欢迎。它的形式不限于古诗之列,常以自由口语的方式编排而成,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生活的幽默解读。打油诗往往通过拟人化、夸张化等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赋予其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打油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让其成为现代通行的艺术形式,则是唐代的张打油。一天,大雪纷飞,天地浑然一体,他便随意吟作了一首充满风趣和逗人发笑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富于风趣、逗人发笑的打油诗形象而夸张地描绘出了雪中奇景的特色。于是人们将此类俚俗浅露、引人开心的诗作叫作“打油诗”。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
又一天,也下了大雪,张打油在官衙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老爷升堂,见了墙上的句子大怒,便差人将张打油抓来。张打油委屈地说:“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乱七八糟的诗来呢!假如不信,你出个题目当场试试我的诗才如何?”并催促快吟下去。
张打油又吟道:
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诗的格调与墙上的那一首一模一样,县太爷被逗得大笑起来,就把张打油放了。
这两首诗前两句还象像诗,而后三句俚俗并逗人发笑,其实这也是为人们所乐于传诵的原因。
宋代
宋代的广东有一位夫子,待人如亲,地道且乡巴佬。但她面对苏东坡挑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清代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民国
鲁迅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统一全国,但各路御用文人依然我行我素,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
现代的打油诗是更具民间小调,和当地的风俗,人们脱口编出来的话,通过押韵的谐音来连接。有的是搞笑的,有的是歌谣还有的是讽刺性的等。生动形象描述时代的转变和一种社会现象。
总结
打油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幽默、灵活的语言技巧,生动地传达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冲突以及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保持着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打油诗都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