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为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珍爱生命”中的“精神支柱”部分。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都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今天,我们走进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
探究小说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识别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
过程与方法
- 按照“默读(概括)→ 复习旧知 → 阅读(再现情景) → 研读(人生启迪) → 思考小说内涵”四大块进行教学,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
-
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探解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特点:“出其不意”式的结尾艺术。
-
发展语言能力,学会从多角度理解 texts 的内容,感受文学的感染力。
-
核心素养
- 提升学生对人生、社会、文化的联系的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按“默读(概括)【理清故事情节】→ 讨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对应关系)→ 研读(文本研习)【解读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 思考小说内涵【结语部分】”四大块来层层推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 课前播放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欧亨利的艺术特色:“出其不意”。
- 提问:“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这句话能否引起你的共鸣?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 [P26-37]
- 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
《最后的常春藤叶》发生在四天内: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病重)→ 十二日晚上(贝尔曼画叶子)→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情转好,被送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
情节概要:
- 美丽的女孩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
- 一天中琼珊和她画叶子的丈夫不听劝慰。
- 一天中,琼珊病情恶化,贝尔曼在医院看到她画叶子时立即被送医院。
-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但最后的希望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拯救了她的生命。
三、文本研习 [P26-51]
- 主要情节回顾:
-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第三天:贝尔曼画叶子;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
文本研习内容:
- 第37至50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和救赎故事。
- 萨苏艾通过与叶绿体的对话揭示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 作者巧妙地将希望的象征(叶子落得)变为放弃抗争的理由,而现实的希望则来自于最后一片叶子重新振作起来。
-
第51至55节:结局如何?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 萨苏艾用叶子为琼珊带来希望和信念,暗示了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
伏笔分析:
- 前文(P26-41)中的苏艾对叶子的描绘,暗示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 后文(P50-55)中,最后一片叶子被贝尔曼画出后,琼珊最终战胜了危险。
四、文本解读与思考 [P52-55]
- 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
- 作为救赎的象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琼珊对生的希望和信念的载体。
-
这片叶子提醒了琼珊,如果它不落,她就会重新获得希望和抗争的力量。
-
贝利曼画叶子的过程:
- 萨苏艾通过描绘叶子,揭示了一个人性的主题:希望与坚持。
-
老人画叶子是作者为了让琼珊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和人类的永恒希望。
-
结语部分(P51):
- 章节结尾总结了故事,但更深层次的寓意是关于人性的光明与希望。
总结教学设计亮点
本课通过“默读 复述 阅读 思考”四轮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并从中感受到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还学会了用文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将为后续的写作课程打下基础。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诵读并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
- 感受“含泪的微笑”语言的特点及其艺术魅力。
- 理解作者欧·亨利对生命、信念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教学重点:
-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感表达与语言特点。
- “含泪的微笑”作为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手法,如何反映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希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艺术引入
- 师生互动:教师画一张常春藤叶的剪影(背景音乐)。
-
问题:“这可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幻灯片3) -
情境营造
- 教师展示故事结尾:琼珊死了?
- 学生思考:为什么琼珊会死呢?她最想的是什么?
- 提出问题:如果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掉了,琼珊是否也会死?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 教师朗读
- 教师逐段朗诵《我与地坛》《不差钱》《最后的常春藤叶》(幻灯片4)中的故事片段。
-
请学生用两句话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并加入“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几个字。
-
分析语言特点
- (幻灯片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欧·亨利是怎样用含泪的微笑来表现悲壮的命运?- 结论:“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手法,它既展现了悲剧的内涵,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三、深入探究
- 问题引导
-
问题:如果贝尔曼没有画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琼珊会不会死去? (幻灯片25)
-
人物分析与反思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苏·艾尔顿(马克·吐温笔名)的经历和写作风格,思考琼珊的本质。
- 学生小组讨论:琼珊是否真的热爱生命,她的信念如何影响了她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 思考与生成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户生成一个问题:“第24段‘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如何回应? (幻灯片26)
-
教师小结
- 学生分享:你认为琼珊是否真的会因为贝尔曼的帮助而活命?
- 结论:“真正的信念才是生命延续的精神支柱。”(幻灯片19)
五、课堂总结
- 核心要点 recap
-
班级总结:
- 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魅力,反映人物内心挣扎与希望。
-
教师点题:今天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人生哲理——生命需要坚持的精神支柱。
六、课后作业
- 学生以琼珊的口吻写一封信,告诉自己对生命的新感悟:
- (幻灯片36)
“如果我能让最后一片叶子永远飘落,那么就让我的信念指引她找到属于她的生命。”(未完成)
板书设计
```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欧·亨利:用含泪的微笑表达悲壮命运的艺术。
学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1. 文章情感表达与语言特点。
2. “含泪的微笑”艺术魅力及其启示。
```
这是一堂完整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涵盖了从导入到总结的教学步骤,并通过问题引导和深度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