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挑山工”的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目标:
- 通过阅读《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路线》这篇文章,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内容。
- 理解挑山工登山路程虽比游人长,但速度却不慢的原因,从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受到启发。
- 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表现,培养模仿他人、尊重人物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 理解挑山工登山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并从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 培养学生模仿他人、尊重人物的态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1)谈话渲染:引出主题 老师可以以“开火车”读文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挑山工》的世界。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挑山工》不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角色呈现:理解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游人轻松上山,挑山工肩挑重物。”你对比后想表达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写“对比结果”表格,并分析挑山工的坚持和行动品质。
第二课时: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以疑促读:明确方向 通过预习,学生应掌握: - 游人轻快上山走直线。 - 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速度却不慢。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结果。
(2)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结果”,明确重心是挑山工的坚持和行动品质。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并通过朗读精读细品挑山工的话语,突出其认真、脚踏实地的精神。
第三课时: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掌握技巧 学生在课后完成多读任务,快速默读并尝试理解。
(2)交流反馈:共识达成 教师通过小组和班级讨论统一理解,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流利地讲述挑山工的精神,并鼓励学生模仿其行动,表达自己的决心去攀登高峰。
第四课时: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1)情境交融:与人物面对面 教师展示《与挑山工“面对面”》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联系角色,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2)情感激发:深化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增强表达能力。若能激发更多情感共鸣,会进一步提升文章感染力。
小结
这篇教学设计全面地涵盖了预习、自读、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挑山工》这篇文章的精神内涵。教师需结合具体课堂内容,细化每个环节的活动安排,确保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都能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