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我的舞台》是一篇充满童趣与启发的文学作品,讲述了“我”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通过这次教学,我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在课堂中的反思和总结:
一、导入环节:精心设置,激发思考
开头,我播放了CCTV广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舞台”——生活中的舞台。然后,我让学生讨论“我”的舞台是在哪里,最后鼓励他们说:“心中要有梦想,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尽情地演绎自己。”这样的导入环节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了积极的情感基调。
二、长文短教:聚焦“从哪里可以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
角色定位
我以“我”为中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舞台结构。未出生时在娘胎里,小时候在床上,大些了后被幕布遮住,6岁后移到练功毯上,依次递进舞台的位置变化。 -
关键词句的理解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发现文中的句子包含了“神奇的吸引力”(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例如,“我”在练功时的动作和状态都是“神奇的”,比如“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这些动作构成了“神奇的舞台”。 -
情感体验
在朗读中,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童真和温暖。例如,“我”为了赶花小花猫下台,摔了个倒栽葱,感受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三、重视学生的朗读与互动
- 朗读指导
- 引导学生围绕句末关键词“神奇的吸引力”展开朗读。
-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意图。
-
角色对话中的情感交流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角色对话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关心和对艺术的热爱。例如,“我”在练功时的动作让其他同学感到开心,而小花猫则显得有些无奈。 -
延伸性阅读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奶奶”的反应(如“奶奶会很心疼”,或“奶奶会祈求师傅”,或“奶奶会与父母生气、闹僵”),进一步体会到文本中的温暖和人情味。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
朗读单一化
课堂上,我只注重学生朗读文本的流畅度,没有设计深入的情感体验环节。未来可以尝试引入更多互动活动(如“角色对话”或“情感分享”),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贴近真实。 -
拓展性阅读不够
文本中的角色 dialogue 引导了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但缺乏具体的故事延伸。未来可以安排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人情味。 -
关注不同需求的学生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如“奶奶会很心疼”或“奶奶会祈求师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但是否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表达尚需改进。
五、反思总结
《我的舞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满童趣的情节设计,成功地传达了艺术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将角色定位、情感体验以及角色对话三个方面进行训练,但仍有提升空间: 1. 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与角色互动。 2. 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3. 通过具体故事的拓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未来,我会继续深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更丰富的互动活动和阅读材料,让课堂达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
修改文章:舞台艺术与孩子成长的故事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