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案例
一、引言:趣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故事——《鸡兔同笼》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这个故事不仅历史悠久,还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这道题的意思是说:笼子里关着一群鸡和兔子,它们一共有35个头,94条腿。那鸡有多少只,兔又有多少只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看看怎么样才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 师:那好,我们先来解决一个简单一些的问题。比如,如果笼子里关着8只鸡和兔子,它们一共有26条腿,那么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呢?你们猜猜看?(稍等)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鸡有5只,兔有3只。
(2) 师:那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般情况下,如果有n只动物关在一个笼子里,它们一共有m条腿,那么这些动物中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呢?
(教师板书问题)设鸡的数量为x,兔子的数量则为y。
根据题意可得以下方程组:
{ x y = n \ 2x 4y = m }
(3) 师:那我们就来试试用这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现在我们继续前面的例题,即有8个头和26条腿,那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稍等)结果是这样的:鸡5只,兔3只。
(4) 师:刚才的问题其实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第一种就是“猜测法”,也就是我们把可能的组合列举出来,然后找到符合所有条件的答案;第二种则是“假设法”,即通过假设某种动物的数量来推算另一种动物的数量。
(5) 师:那么,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稍等)看来这是一种叫作“假设”的数学思想。假设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某种假设来简化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答案。
三、巩固练习
(1) 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稍等)解法如下:我们可以先假设所有的都是鸡,那么20个头对应着40条腿,但实际情况是54条腿,比假设的少了14条腿。每一只兔子比鸡多2条腿,因此有7只兔子,对应的鸡就是20-7=13只。
(2) 师:那这个题其实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列举法,把可能的组合都列出来,找出符合条件的答案;另一种则是假设法,通过假设某类动物的数量来推算另一种动物的数量。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问题中可以灵活选择更适合的方法。
(3) 师:那么,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比如,笼子里关着10只兔子和鸡,一共有28条腿,那么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稍等)我们可以先假设全部是鸡,这样有10个头对应着20条腿,但实际上却是28条腿,多了8条腿。每一只兔子比鸡多两条腿,因此有4只兔子,对应的鸡就是6只。
(4) 师:所以,通过这样的假设法,我们就可以很快地找到答案了。这种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总结
(1) 师:那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呢?(稍等)首先,我们学习了“鸡兔同笼”的基本解题方法——列举法和假设法;其次,我们了解到了一种叫作“假设”的数学思想,这种方法在解决许多问题时非常有用。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某种假设来简化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答案。
(2) 师:那这个知识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稍等)原来,在古代,人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这样的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3) 师:那么,古代的解答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稍等)他们可能采用的方法与今天学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比如,他们可能通过猜测法或者假设法来解这个题。不过,他们的解法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这说明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基础。
(4) 师:那我们今天学的《鸡兔同笼》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更是学习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假设法。这种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1. 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和兔子各有几只?(稍等)答案:鸡6只,兔14只。
2. 《数学小故事》中的经典题目:“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请用你的假设法来解决。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